30多年前,一个精美的汉代说唱俑在扬州出土,将扬州说唱艺术的历史往前推至汉代。经过千年的发展,清曲、评话、弹词这三朵曲艺“金花”已经在扬州的文化沃土上生根发芽。扬州曲艺在人才培养以及传承发展上,摸索出独特的“扬州模式”,不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学习曲艺,传承传统艺术,扬州曲艺这朵文化奇葩更是深入人心,成为扬州市民心中当之无愧的“扬州骄傲”。
今年6月28日至7月7日,以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为团长的中国曲艺艺术团先后赴法国、意大利,在巴黎、戛纳、罗马、佛罗伦萨等地进行六场文化交流演出。所到之处,浓郁的民族风和淡雅的茉莉花,让欧洲观众及艺术家沉醉在奇妙的东方艺韵中。
回顾此次中国文化国际交流活动,扬州市曲艺研究所所长姜庆玲很是自豪:扬州市曲艺研究所是唯一一个随团出访的地方曲艺专业院团,也是剧团成立50余年来第一次整团出国交流演出,实现了扬州文化尤其是扬州曲艺走出去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作为展示扬州地方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窗口,步入新世纪,扬州曲艺再次阔步迈向辉煌——三大曲种全部跻身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师带徒育出一批青年艺术骨干,社区书场在市区遍地开花,以扬州文艺“新大使”身份在国内外舞台娇艳绽放。
人才为纲
从明末的柳敬亭,到近现代的王少堂、王万青、张慧侬,扬州曲艺发展之路的三大代表性曲种扬州评话、扬州清曲、扬州弹词名家辈出,“王少堂教场打擂”更是流传于书场的一段传奇。
1960年,在原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扬州评话表演艺术大师王少堂的倡议下,扬州曲艺团成立(2011年4月,更名为“扬州市曲艺研究所”)。
建团初期,在全面进行传统曲艺的继承、抢救、整理、研究工作的同时,大批青年演员从事曲艺工作。李信堂、李仁珍、惠兆龙、杨明坤、沈志凤、徐桂清、沈荫彭、任德坤等具有一定艺术造诣的扬州曲艺表演艺术家不断涌现,扬州曲艺界因此形成了一支拥有表演艺术家、书(曲)目作家、理论家的新型曲艺队伍。
培养人才、重视人才,以人才为纲,一直是扬州曲艺界秉承的传统。目前,扬州曲艺研究所在编人员26人,一线演员占比超过90%,年龄最大者48岁,最小者21岁,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5人,放眼全省同类院团,不仅人才结构与梯队建设名列前茅,而且演员的水平令人称赞——即使年仅21岁的小演员,也已能够独立承担连续表演30天以上的书目。
1997年,曲艺团人才济济,一批名家正将扬州曲艺的品牌与艺术推上高峰,此时,培养后备人才就已列入团里发展的重要任务。当年,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开设了曲艺班,一批热爱曲艺的孩子进入专业学习的课堂。
对于这批学员的培养,扬州曲艺艺术家们除了承担正常的演出任务外,还走进校园,担当孩子们的老师。李仁珍、杨明坤、任德坤等名家无一例外地出现在课堂上,根据学员的情况,耐心讲解,悉心指导。2000年,8名学员通过考核进入曲艺团。
“我们不断为这8名演员争取演出的机会,让他们在台上得到锻炼。同时,将学员送至各大学的表演专业、文学专业进行系统学习,以提升他们的表演水平和二度创作能力。”
姜庆玲说,在经过数年的舞台实践后,近年来,团里将一批中青年演员送入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苏州评弹学校、上海戏剧学院进行至少脱产半年的深造学习,刘芓君、康康、赵松艳、谭敏、于海等7名演员已全部成长为团里的中青年骨干。
2007年,曲艺团再度向政府打报告,请求培养曲艺人才。当年,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时隔10年再开曲艺班,学员们的所有学杂费均由政府“买单”。2011年和2012年,这批学员中的10名优秀毕业生被招录至曲艺团见习。见习期间,学员们在书场大展身手,几乎每隔三个月都会进行一场特殊的“考试”——独立表演半个月。
对于刚离开学校的学员,如何将所学进行实际运用是最大的考验。从最初的稚嫩,到现在的渐入佳境,老书客也从一开始的包容心态,到现在的大加称赞。一年的见习期,让每一个学员都快速地融入剧团,技艺再上一层楼。
2011年11月16日,扬州曲艺界老艺术家与曲艺新人汇聚一堂,现场见证当代扬州曲艺史上一件喜事:著名扬州评话艺人杨明坤时隔10年,再次收徒。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杨明坤新收的两名弟子,是扬州评话专业演员——扬州曲艺研究所新进员工周蕾蕾、倪真扬。
这是一场“复古”式的拜师仪式,在扬州全体曲艺界人士的现场见证下,杨明坤夫妇端坐红木椅上,周蕾蕾和倪真扬手捧鲜花向师父、师母呈上最真诚的敬意。随后,两名年轻人手捧香茗,双膝跪地行敬茶礼,并以三鞠躬结束了整个拜师仪式。
“我们将认真向师父求教,像师父那样,认认真真学艺、认认真真说书、认认真真做人。”面对两名新收爱徒,杨明坤动情地表示,自己将倾囊相授,希望他们能够在艺术之路上坚持到底。“学我者生,像我者亡,这是学书的行话。希望你们先模仿,然后根据自己的阅历去创新。能不能成为艺术家,要靠自己去领悟。”
事实上,扬州曲艺界几乎每一个前辈都像杨明坤一样,将自己的所学向年轻演员倾囊相授,“师带徒”的模式是扬州曲艺界沿袭已久的传统,也正是这种模式,让年轻学员从模仿开始,找到自己的风格,在不断历练中迅速成长。
“看到一批批年轻人快速成长,老一辈艺术家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们对这门艺术能够实现薪火相传的愿望也愈发迫切。”姜庆玲说,无论是评话、弹词还是清曲,老艺术家们现在已打破门户之见,无论是哪个学员,只要愿意求教,他们都倾囊相授,没有丝毫保留。“团里的年轻人成长得非常快,这和老艺术家们的传授是分不不开的,他们的境界让人十分感动。”
创新传承
2013年2月,由扬州评话《清风闸》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皮五传奇》登陆全国各大电视台,收获一片好评。
“其实,扬州曲艺的许多书目都反映了扬州文化的形态与风俗人情,像《刁刘氏》《落金扇》等书目,每一部都够资格拍成剧情、思想均能被观众、市场接受的影视作品。另外,影视作品这种形式将更好地扩大扬州曲艺的传播效果,扩大扬州文化的影响力。”姜庆玲说。
自2006年国家开始评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三年间,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州弹词这三朵曲艺“金花”全部列入保护名录,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扬州一代代曲艺人对传承的不懈努力。
近年来,扬州曲艺界在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大批优秀曲目相继出现。传统剧目得到整理发表,如整理出版了王少堂的长篇《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出版了《扬州评话选》和《扬州说书选》。新剧目创编积极开展,如根据小说编演的《烈火金钢》《林海雪原》《红岩》和夏耘等创作的《挺进苏北》、李真创作的《广陵禁烟记》《王少堂》、殷伯达创作的《一代儒将陈毅》等一些优秀的长篇和中短篇书目相继“出炉”。
出作品、出精品是曲艺团工作的重中之重。2011年,扬州曲艺迎来创作的密集期,中篇扬州弹词《盛世红伶》、短篇扬州评话《王少堂·教场打擂》等相继问世。其中,部分书目由曲艺团中青年演员自己改编,充分彰显演员们经过长期舞台实践后,成长为兼具创作编剧的复合型人才。
截至目前,扬州曲艺人重点创作恢复了扬州弹词开篇《歌吹古运河》《大路朝天任你走》《悠悠运河柳》等;扬州清曲表演唱《扬州小巷》《虞美人·听雨》《黄莺儿·风》等;短篇扬州评话《刀下不留人》《礼帽》《三国·相婿》《绿牡丹·四望亭捉马猴》等;短篇扬州弹词《梅兰芳·蓄须明志》《甄嬛传·血染桐花台》《阮玲玉·玉碎》《珍珠塔·方卿见母》等;小品《认亲记》等。同时还创作了一些综艺类节目,为参加各种艺术赛事和各类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另外,扬州曲艺界还积极向其他曲艺团“借智”,先后引进了弹词《啼笑姻缘》《杨乃武与小白菜》《芙蓉锦鸡图》《牡丹缘》《秋海棠》等,评话《白玉堂》等,这些书目在舞台亮相后,立刻得到书客的一致认可。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扬州曲艺开始走上复兴之路,一个个奖项的获得让扬州曲艺在中国曲坛大放异彩。1982年,新编扬州评话《陈毅拜客》获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南方片)表演一等奖。1990年,扬州弹词开篇《歌吹古扬州》获全国曲艺大赛一等奖。1995年,扬州清曲《望江楼》获第二届中国曲艺节“牡丹奖”。
2012年,扬州曲艺迎来了发展史上的新高峰。在当年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活动中,中篇扬州弹词《盛世红伶》获牡丹奖节目奖(名列第一)。
在第七届江苏省曲艺节比赛中,中篇扬州弹词《盛世红伶》、扬州评话《王少堂·教场打擂》获优秀节目奖,包伟、马伟、康康获优秀表演奖,扬州弹词开篇《扬州老井》、扬州弹词《秋海棠·重逢》获创作奖、扬州评话《王少堂·教场打擂》、中篇扬州弹词《盛世红伶》获节目奖,赵松艳、于海、陈中获表演奖,获奖率在全省参赛的曲艺团体中名列前茅。
由赵松艳等演唱的扬州清曲《虞美人·听雨》获第七届中国曲艺节优秀节目奖和第八届中国宝丰马街书会曲艺邀请赛节目一等奖,由刘芓君等演唱的扬州清曲《春江花月夜》获第九届中国宝丰马街书会曲艺邀请赛节目一等奖,由陈中表演的扬州评话《陈毅进香》获首届大运河流域地方曲艺学术邀请赛铜奖。此外,在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活动中,康康获牡丹奖新人奖、谭敏获牡丹奖新人提名奖。
在屡获奖项的同时,扬州曲艺人更开始了抢救老书目的工作。随着老艺人的去世,扬州曲艺许多瑰宝渐渐失传,传统曲艺书目整理工作迫在眉睫,市文广新局专门成立了抢救小组,并制定了相关规划,将扬州曲艺所有优秀的传统书目都纳入扬州曲艺传统名篇丛书进行整理出版。
此外,市文广新局还向民间征集老艺人手稿,配合录音整理。2011年,来自上海的施先生专门到扬州,将珍藏的3段总计1个小时的王少堂《武松打虎》录音资料无偿赠送。在录音中,王派“甜、黏、锋、辣”的表白艺术风格十分突出。特别是在细节描写方面,王少堂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对书目轻重缓急拿捏得当的驾驭技巧,将“不多不少、针插不进”的艺术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段录音的“回归”让扬州评话艺人得以再次聆听王少堂极富“立体感”的评话珍品,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在努力做好“抢救、建档”的同时,曲艺团还采取各种形式,为扬州曲艺的保存与保护,传承和传播做努力。截至目前,已将扬州弹词省级非遗传承人沈志凤的《双金锭》、扬州弹词省级非遗传承人徐桂清的《珍珠塔》、扬州弹词省级非遗传承人包伟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扬州评话省级非遗传承人杨明坤《皮五辣子》、扬州评话省级非遗传承人沈荫彭的《三国》和扬州评话省级非遗传承人黄俊章的《八窍珠》录制成DVD光盘进行保存。同时,也收集了惠兆龙的扬州评话《挺进苏北》影像资料,李信堂的《杨香武三盗九龙杯》部分音频资料和徐幼良、沈荫彭的《三国》音频资料。
如今,扬州评话传统书目《三国》《水浒》《清风闸》《万年青》的文字本已全部整理完毕,部分已出版。扬州弹词六大经典书目《审刁案》《落金扇》《珍珠塔》《双金锭》《双珠凤》《玉蜻蜓》也已全部整理完毕,全套将于2015年底出齐。
曲艺惠民
一杯茶、一段书,是老扬州人的传统之一。在扬州书场历史上,除开业酬宾或是抗日义演等特殊情况免费开放外,买票听书的规矩一直未破。然而,百年以后,扬州书场不仅繁盛依旧,更实现了新的突破,全市近20家书场全部免费,且大部分书场都设在社区,市民只需走出家门就能听到原汁原味的扬州评话。
2012年6月17日,甘泉路书场的一则告示引起了书客关注:青年演员陈中今日表演新编扬州评话书目,即日起书场免费开放。20天后,市曲艺研究所又在文昌花园社区、五里社区、连运社区、旌忠寺社区、文汇社区、鸿福社区六个书场同时开书,并宣布所有书场全部免费开放。
书场的百年规矩破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书客奔走相告。曾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走向没落的扬州书场,免费书场的出现无疑成为书场再度兴盛的标志,不少听了一辈子书的老书客感慨道:“免费进场听书,在扬州曲艺史上绝对是新鲜事。”
为什么书场免费开放?免费后,谁在书场里表演?能否一如既往地保持扬州曲艺传承多年的高水平?
回首当初这一决定,姜庆玲说,当年,随着十名小演员进入曲艺团,团里的人才结构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梯队,如何给青年演员特别是刚刚踏上艺术之路的小演员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事关扬州曲艺未来发展大局。
“客观而言,包括扬州评话在内的曲艺艺术,在娱乐大众化、选择多样化的今天,观众群体与鼎盛时期不可同日而语,书场免费开放的好处在于,有利于传统艺术的传承,让更多的市民近距离接触家乡的艺术瑰宝。”姜庆玲说,免费书场是政府为民办实事、体现文化惠民的现实举措,也是曲艺团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社会责任。
在各家书场,有的是老艺术家和青年演员携手登台,有的是中青年演员独自担纲,更令人欣慰的是,刚进团的小演员也能独立在一家书场连续表演30天以上。青年演员陈中说,以前只有三十几个听众,现在一下子增加到八九十个,“感觉”完全不同,这让自己比以前更投入、更专注。
2014年5月12日,是扬州曲艺史上又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当天,“润心书场”在镇江润州区文化馆内正式揭牌,扬州评话青年演员于海受邀演出扬州评话经典书目——《万年青(乾隆下江南)》。这是时隔八年之后,扬州评话重新跨江开书。此后,《水浒》《三国》《皮五辣子》等扬州评话经典书目,扬州弹词《刁刘氏》《落金扇》均陆续亮相“润心书场”。
镇江一直是扬州评话最重要的“码头”之一。多年前,扬州曲艺演员经常会去镇江“跑码头”。但自2006年位于镇江银山门古玩市场的书场关闭以来,镇江已经八年没有书场。
“小时候,经常去各个书场听书。但上一次听书已经是七八年前了。”66岁的书客周国强激动地说,扬州青年评话演员的风采丝毫不输老评话艺术家。
截至今年,全市免费书场总数近20家,老中青三代曲艺演员年演出超过1000场,社区书场也在周边居民的一片叫好声中越办越旺,听一段书成为不少社区老年居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更让人欣喜的是,年轻人也开始走进书场,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将自己沉浸在扬州曲艺文化中,感受传承百年的文化脉络。
文艺大使
曲艺是扬州文化艺术的瑰宝,评话、弹词和清曲更是扬州曲艺的三朵奇葩。近年来,扬州在全国响亮地提出建设世界名城,文化艺术频繁成为用“世界语言讲述扬州故事”的载体,而扬州曲艺则在众多的艺术形态中,担当起“文艺大使”的重任。
今年6月28日至7月7日,以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为团长的中国曲艺艺术团先后赴法国、意大利,在巴黎、戛纳、罗马、佛罗伦萨等地进行六场文化交流演出。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受中国曲协邀请,成为此次交流演出的“主力军”,也是唯一一个随团出访的地方曲艺专业院团,同行的有戴志诚、刘全利、刘全和等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著名歌唱家。
此次欧洲之行,扬州曲艺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跨越了地域、语言的障碍,让法国、意大利观众领略到来自茉莉花家乡的唯美韵律,反响热烈,不仅将扬州的文化魅力、城市魅力传播到国外,更让不少法国、意大利的艺术家产生了要来扬州进行文化考察的意愿。
这并不是扬州曲艺第一次走出扬州。近年来,扬州曲艺坚定不移地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传播、弘扬优秀的地方文化,在省内外高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巡回表演,扬州本土高校、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北京大学等均留下他们的足迹。
近一两年,扬州曲艺的出访频率之高、影响之广,堪称建团以来最为密集时期。
2014年9月17日,“向人民报告——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暨说唱中国梦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拉开帷幕,扬州曲艺作为江苏曲艺代表亮相“江南曲美”江苏曲艺专场;9月21日,“中国传统艺术北大行·扬州曲艺专场展演”在北京大学举行,扬州市曲艺研究所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给北大学子上了一堂形象生动的扬州曲艺“公开课”。
今年3月16、17日,扬州曲艺应邀走进香港城市大学,举行学术报告及曲艺表演。5月9日,扬州曲艺研究所青年弹词演员、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得主康康亮相上海评弹团乡音书苑剧场,这场“我从扬州来”弹词专场,也是首位在上海举行个人专场演出的扬州弹词演员。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表示,扬州曲艺能够进入北大,是对扬州曲艺的艺术价值及其背后所承载文化内涵的肯定。在中国最顶尖的高校进行专场展示,有利于更多观众对之进行鉴赏,同时也是推广影响力的良好契机。
谈及扬州曲艺近两三年的发展,江苏省曲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芦明感叹说,扬州曲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今,她像文艺大使一样不断展示着扬州地方艺术的魅力,扬州曲艺在继承中创新,彰显出扬州曲艺后继有人,生生不息。
作者:王鹏 本文来源:《绿杨·秋》2015
|